2015年,中国政府宣布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照目标设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在2017年启动,到2020年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市场。据目前相关信息显示,这一时间表应该会如期兑现。
时至年末,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也进入了倒计时。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2017全国低碳技术大会上获悉,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和技术准备基本就绪,已经报请国务院批准。批准后将适时在今年启动。
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管理部主任张昕在会上介绍,碳市场建设分为3个步骤。其中,在启动阶段(2017~2020年),政府要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和指导者,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企业要把碳排放权作为资产来管理,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企业碳资产的管理制度。
无独有偶,同样于近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碳价调查》显示,近半受访者预计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20年,甚至更早将所有关键环节建设到位。但也有半数受访者持谨慎态度。也有参与受访的部分企业明确表示担忧,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信号明确时间表有望按时“兑现”
2015年,中国政府宣布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照目标设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在2017年启动,到2020年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市场。据目前相关信息显示,这一时间表应该会如期兑现。
事实上,进入2017年后,全国碳市场建设速度加快。据悉,今年5月,四川、江苏的电力、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已经陆续开展碳排放配额试算工作,并向公众披露了相关配额分配方案草案,其中包含上述3行业配额基准值及配额计算方法。
同时,自2013年7省碳交易试点相继启动以来,中国碳市场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试点地区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人民币。
在张昕看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意味着要从行政指令式的、经济补贴式的节能减碳政策,逐渐转化成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的政策,让从事节能减碳的企业、一线工作者通过节能减碳不断获得收益,从而催生企业创新发展和节能减碳技术创新。
“全国碳市场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要遵循阶段性原则,按照不同需求、不同阶段来制定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部署计划。同时必须要坚持市场机制的原则。还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特别是技术规范和政策规范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张昕说。
企业或存疑虑具体细节有待政策“敲定”
不过,尽管政策信号积极明确,启动全国碳市场的路上仍不乏“小波澜”。参与《2017年中国碳价调查》的一些受访企业,明显流露出担忧。对于调查所涉及的多数具有较高准备水平的企业来说,配额管理和碳交易仍是组织准备最不充分的领域,各有44%和41%的受访者认为这两个领域“没有任何准备”或“只有极少的准备”。同时,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在组织战略管理、碳金融等方面,企业仍需要进行大量培训,有兴趣的朋友可登陆 tanzichan.cn了解详情。
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北京伊碳协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曙东表示,试点时期它们可以通过CCER项目参与碳交易,但全国碳市场的CCER政策不明,碳市场能否与新能源产生联动作用就无法确定。
此外,关于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模式,业界也是颇多揣测。更有报道称,试点碳市场并不会因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而立即取消,而是会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届时,“1+N”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或将形成。但相关部门并未就此作出回应。
不过,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以及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办法、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制度等配套政策。其中,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制度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复了全国碳市场配额的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的原则方法。”张昕透露。
“碳交易的大方向是明确的,但是具体细节上还有待政策确定,相信相关政策明确出台后一切谜底都会揭晓,企业的一些疑虑也会被打消,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一位碳圈人士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全国碳市场初期是一个需要摸索的阶段,并不期待初期能够在减排上看到明显的效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坦言。